第134章_清和
卡米小说网 > 清和 > 第134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34章

  草原上的战火成功烧了起来,鞑靼和瓦剌打得热闹,预期一两年内消停不下来。

  女真各部成群结队到大明朝贡,马匹全都交由行后军都督府管理,人参和皮毛选出上佳者随奏疏一同送往南京,留在会同馆里的女真人,整日里期盼着孟少卿能有空见自己一面。

  历数以上,孟算是圆满完成永乐帝交代的任务。现如今只等天子的敕令下达,给会同馆里住着的女真首领们一点甜头,将他们打发走人,自己就能收拾包袱返回大宁了。

  孟不在大宁期间,大宁都指挥使司内部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动。

  大宁都指挥使佥事张贵调浙江都指挥使佥事,未几,因罪降为千户,又因御史弹劾,被发云南戍边,此生怕是回不来了。

  大宁都指挥佥事王庸,许成有罪,上念其屯田有功,降为大宁左卫佥事,令戍边自效。不久,王庸因抵御鞑子有功,升指挥同知。许成被巡按御史弹劾有怨忿,对朝廷有不轨之言,令下锦衣狱。抓人的队伍,由锦衣卫指挥佥事纪纲亲自带领。

  天子下令,调调彭城卫指挥使余成,羽林前卫指挥佥事杨成,刘七,黄保,等为大宁都指挥佥事,李讨,周官保俱为大宁同知。

  赐大宁都司都事姚堂绮衣钱钞,余者仍官在原职,各赐钱钞有差,多为嘉勉。

  看着纸上罗列的名单,孟深吸一口气,明面上,大宁行刺一事已宣告终结,但对永乐帝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,这件事的余波还将持续很久。

  一旦朱棣突然想起某年某月某日,某几个不法之徒密谋行刺于朕,其中还牵涉到建文旧臣,说不准就会派出锦衣卫,拿着驾帖,请人到诏狱谈谈人生理想,花-鸟-风-月。

  被贬谪的人中,张贵是旧事被查,许成则是另有原因。

  孟压根没想到,一直给他沉稳印象的许佥事,竟然是个骑墙派,还骑了不只一面墙。

  宁王,建文旧臣,懿文皇太子被废为庶人的两个儿子,许成都有联系。

  这样的人才,竟然只是个都指挥佥事,如果加入情报部门,定能大放异彩。努努力,杨铎之后,或许就没纪纲什么事了。

  只可惜,走错了路。

  起初,孟满头雾水,不明白许成到底是哪方的人。

  直到纪纲向他透露,洪武年间,许成的父亲曾官至少詹事,辅导太子朱标,后因卷入胡惟庸案,亏得太子才保住一家性命,被发戍边,孟这才才恍然大悟,心中多少有了底。

  至于许成为何会同张贵成为好友,张贵之前在大宁都司所行种种是否同他有关,孟不想深究。

  人都进了诏狱,背后的关系已经察明,除非永乐帝突然开始吃斋念佛,放下屠刀,否则,许成这辈子都不可能出来了。

  按照天子的行事风格,未必愿意手下如此寻根究底。但凡牵涉到朱家内部的权力斗争,尤其是朱棣和朱允炆之间的皇位争夺,聪明人都该躲得远远的。

  天下易主,朱棣是大明的天子,朱允炆是生是死,不是孟该操心的事。他现在要做的,就是等天子敕令下达,高高兴兴返回大宁,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,偶尔丰富一下精生活,无事联络一下有意内附的草原部落,努力营造和——谐-美好的边塞生活。

  当然,如果随时都有美人在侧,生活会更加美好。

  考虑到美人爱咬人的习惯,这个念头刚升起就被拍飞了。

  抿一下嘴唇,为了面子着想,没有找到解决办法之前,暂时远距离产生美吧。

  永乐二年三月壬寅,天子敕令送抵达北京。

  复孟为大宁镇守,授资善大夫,正治上卿。免鸿胪寺少卿,赐银三十两,彩币十五表裹,钞五十锭。

  圣旨交到孟手中,白彦回笑道:“咱家恭喜兴宁伯。”

  孟谢过,借着客套的时机,将备好的红封递了出去。

  敕令下达,孟总算能安心了。

  发了奖金,加了荣誉职称,不用被文官整日惦记着捞过界,又能回到大宁,永乐帝果然说话算话,纯爷们!

  白彦回身上不只带着给孟的敕令,还有召朱高煦和朱高燧回京的诏书。

  徐皇后千秋节将至,天子有意将儿子都叫回身边。儿子不在身边这么久,总是想念。

  沈瑄本也在内,无奈北京实在离不开他,他要是走了,袁容又得累趴下。朱棣实在没办法,总不能让大闺女再为了驸马到自己跟前哭吧?

  不能把义子召回来,干脆多发赏赐,老子愿意给,谁也管不着!

  赏银抬进府,沈瑄面相南京方向顿首,“臣叩谢天子圣恩。”

  双目微红,真挚感情流露。

  不用多说,传旨的内官定能将定远侯的忠心和孝心带到皇帝皇后面前。

  沈瑄得的赏赐极为丰厚,单赐银就有五百两之多,彩币宝钞更是论打装箱。

  拿起一枚分量十足的银锭,孟忍了几忍才没咬个牙印上去。

  人和人果真是不能比,所谓“义子”和“臣子”的差距,就是这么明显。

  孟伯爷捧着银子做沉思状,沈侯爷自然而然的误会了,点了点装银锭的匣子,“十二郎喜欢,便收着。”

  “我收着?”孟怀疑自己听错了,五百两,不是五两,让他收着?

  “有何不可?”沈瑄一身公服,绯色衣袍,更衬得他面如冠玉,俊雅非凡,俯身,手指擦过孟的下巴,“你我情分,理当如此。”

  孟:“……”

  谁再和他说古人含蓄,绝对一板砖拍过去!

  敕令送达北京,白彦回没有停留,立刻赶往宣府。

  鞑靼和瓦剌开战之后,宣府边军加强了边塞防卫,开春前建造的地堡,瞭望墩台和敌台都派上了大用场。

  朱高煦将主要的练兵和防卫工都推给郑亨,自己带着亲卫和边民军汉-成-日下田劳。

  与此同时,仿照大宁城的模式,招收流户,吸收早年间离散的军户,接纳愿意内附的草原牧民,以奖励激发杂造局工匠的工热情,各项安排专人负责,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。

 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,去年开垦出的荒田都撒下了麦种,冬日里荒芜一片的土地,逐渐被葱绿所覆盖。

  地堡墩台连成一片,新垒砌的城墙散发着泥砖的味道,城中的青壮背起长杆,拿着棍棒弓箭,主动同边军一起巡逻。

  边民到城外樵采时,也结成了最少五人的队伍,发现鞑子立刻示警,炮口和弓弩立刻张开。威慑力丝毫不下于开平诸卫。

  自草原陷入战火,北疆都是如此防卫。除少部分鞑子伤兵和离散游骑,大批的鞑子骑兵从未敢靠近宣府十里。

  朱高煦向老爹证明,他有能力守卫一方,御敌于国门之外。他也可以像普通军汉一样屯田种地,和糙汉子一起蹲坐在田边,捧着大碗,大口咬着杂粮饼,丝毫不见皇子的傲气。

  白彦回找到朱高煦时,他正敞开衣襟,大口喝着凉水。

  好一会,白公公才认出眼前这位是汉王殿下,眼睛瞬间瞪圆,表情很是难以形容。

  见朱高煦看过来,白彦回忙行礼道:“参见殿下。”

  朱高煦挥挥手,让白彦回起来。

  “白公公到此所为何事?”

  “回殿下,陛下有旨,宣殿下回京,共祝皇后殿下千秋。”

  听到父皇召他回京,朱高煦面上现出一丝犹豫。

  换成以往,能被父皇召回京,他定是会马上打点行囊,快卤奔南京。但是现下,他发现自己舍不得这里,舍不得他亲手开垦出的麦田,舍不得这貌似苦寒的生活。

  朱高煦摇摇头,脑袋被石头砸了吗?

  事实上,脑袋被砸的不只是朱高煦,白公公到广宁传旨时,朱高燧也不愿离开。

  大宁和开原互市已初具规模,每逢月初和月中开市,一次比一次热闹。

  起初,市场中多是牲畜木材交易,近期多了不少女真和蒙古人的摊位。造船所需的木材,边军急需的马匹,粮食,香料,皮毛,药材,都能在市场中找到。

  除了鞑靼和女真,零星有回回和其他番邦商人出现在互市中,手中拿着从城门处取得的腰牌,行走在摊位间,挑选货物,询问价格。

  采纳孟的建议,朱高燧同大宁镇守刘真商议之后,设立了专门的收税司,凡是在互市中交易的,无论是谁,都要交税。

  大臣收税需要请示天子意见,天子不批只能按下。

  朱高燧没有这个顾虑,按照兴宁伯所言,明朝商人小贩赶集摆个摊位还要交上两三文,外人到明朝的地界做生意,无论如何,交易所得税,摊位费,卫生管理费,等等等等,一样都不能少。

  看过孟列出的单子,朱高燧如醍醐灌顶,猛拍大腿。

  单子上的条目,林林种种加起来够得上一部市场管理条例。

  同兴宁伯递来的单子相比,自己之前定下的试行之法简直该揉成团,丢进火盆烧掉。

  偶然机会之下,这份单子的抄录本落在了北京户部尚书郁新的手里。郁司徒看过之后,惋惜道:“以兴宁伯之才,不到户部任职着实是可惜了。”

  能得郁司徒这句评语委实不易,孟事后得知,不免惊讶。

  不是说文臣都不待见他?原来并非如此。

  不管朱高煦和朱高燧多舍不得放下手里的工,老爹命令下达,都必须立刻收拾行礼,回南京庆贺徐皇后的生日。

  朱高燧先行一步,临走前不忘将自己从互市淘换来的好东西分出一半,派人带给朱高煦,添入送给徐皇后的寿礼礼单。

  亲娘的礼物有了,给老爹的礼物是不是也该备好?

  无奈兄弟俩一时疏忽,全都忘记了这茬。毕竟过生日的是娘亲,不是老爹。

  对儿子的差别待遇,永乐帝会何反应,只有等兄弟俩回京之后才能得知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朱高燧的礼物中备有两艘福船模型,即使是缩小版,船身也足有一米见奇。

  自孟同他讲过海外异邦的故事,朱高燧就时刻惦记着那片奇的土地,朱棣下令造海船,他更是比谁都积极。

  在同孟同朱高煦的通信中,朱高燧也时常提及此事,字里行间梦想着出海的意愿。

  朱高煦对此不置可否,但在回信中,也不免对海外的世界产生了几许向往。

  孟则在想,如果郑和的船队里多出一个朱高燧,船队的路线或许会做出不小的改变。

  郑和出海,只为完成皇帝命令。

  朱高燧则不然,为明朝开国皇帝的孙子,永乐帝的儿子,开疆拓土,扬大明国威已是深深刻进了他的骨子里。若是再加上一个朱高煦,或许美洲那片广袤的土地就没哥伦布什么事了。

  孟四十五度角望天,霸气侧漏,横跨大洲,似乎也不是不可能。

  好吧,他苏了。

  穿-越此等奇的事都能发生,苏一把,也能说得过去吧?

  永乐二年三月甲辰,汉王朱高煦,赵王朱高燧奉召还京。

  朱高煦的队伍途经北京,特地派人给沈瑄和孟送去两份厚礼。去人回报,兴宁伯已动身前往大宁,礼物交给了定远侯,朱高煦点头,没有停留,下令队伍继续前进,务必在徐皇后千秋节前抵京。

  做这件事时,朱高煦没有刻意避开白彦回。

  他与孟做笔友的事,老爹知道,宣府和广宁开原能有今日,兴宁伯同样功不可没。

  道衍讲给孟的道理,同样被透露给了朱高煦。与其藏着掖着,不如一切摊开。

  何况,有无孔不入,爱好趴房梁的锦衣卫,在老爹跟前,一切秘密都不再是秘密。

  收到朱高煦的礼物,孟已在大宁城。

  大宁的练兵和屯田都有专人负责,春耕正有条不紊的展开,集市扩大了估摸,城内开起了数家客栈,路旁多出了许多卖吃食的摊位。

  按照都事呈报,许多到开原和广宁互市交易的草原部落都会途径大宁。大批的人流涌入,客栈和饭馆自然应运而生。

  食物不图精致,只重分量和味道。尤其是军汉拳头大的馒头,两和面的饼子,大块的烤肉,还有能长期保存的咸肉最受欢迎。

  许多以马匹交易的小部落,在大宁遇上合适的买家,当场便会交易。上马,中马,下马,可换茶,钞或绢布,各有定额,多者钞千贯,少者只绢布一匹。

  从军到民,从农到商,大宁城里几乎找不出一个闲汉。

  孟回到大宁的第一件事,就是查看今年的屯田和练兵事宜,然后按照名单逐个认人。遇上差事分派不当的,偶尔提点几句。几番下来,不说马上同下属打成一片,至少要让这些新人知道,自己这个大宁镇守不是摆设。

  期间,一批犯官被发到大宁诸卫戍边,其中就有因弹劾沈瑄被,迁北京行太仆寺养马的前户部右侍郎李文郁。

  由于行太仆寺人员满额,实在没有多余的地方给他安排,经上报,李侍郎被发来大宁。开平卫和全宁卫都有马场,正好缺人。

  告状?说地方不对?谁理你。只要在行太仆寺挂了名,在哪养马不是养?

  于是乎,李侍郎一路向北,最终在全宁卫落户。

  同批被发戍边的,还有狭西按察副使王煜和江西按察司副使梁成,两者的罪名都是惟薄不修,不能正家,失风宪体。

  简单总结一句话,生活风有问题。

  普通官员被御史弹劾此类问题,顶多罚款丢官。换成这两位,直接被发戍边。

  谁让他们在按察使司工?本身负责刑名诉讼事务,肩负监察地方官员之责,还犯了这样的错误,分明是知法犯法,定然罪加一等。

  梁成暂且不论,王煜被参奏的原因,却是因他娶了属官司狱之女为妻,有失风宪。处理的结果,先是下狱,因皇后千秋将近,免死,充军戍边。

  上诉?娶老婆也没妨碍谁?

  不好意思,娶的老婆不对,就是最大的罪名。

  由此可见,真爱无敌的说法在大明绝对说不通。敢以身试法,下场绝不会多好。

  想想自己和沈瑄的关系,摸摸后颈,孟咬牙,家里有免死铁券,脑袋应给不会掉。又有朝堂上的铺垫,永乐大帝应该不会食言。万一事不可成,顶多再去戍边!永乐年有很多仗打,早晚有起复的一天。

  除此之外,名单上还有因私下收礼,被人告发的前福建行都司都指挥佥事刘达。

  为了政绩,以亲信用银诱民交易,使之犯法的给事中丁琰。

  看到这位被发戍边的因由,孟不免咂舌,所谓的钓——鱼——执法,原来古已有之。但这位显然是为了政绩不要命,忘记自己在谁手底下干活,官没升成,反而直接被锦衣卫捉拿。

  永乐帝亲言,“古人治天下,无非公平正大之道。今此辈小人但图邀功,假令民畏法反执-阴-诱-者送官,不顾枉陷良善,不肖刻薄如此,当以诬民之罪严惩不贷!”

  这段话,明明白白的记录在卷宗之内。

  合上卷宗,孟深吸一口起,无论后世人如何评价朱棣为人,但是仅凭他为政期间所行,便不愧为继朱元璋之后,将大明带上巅峰的永乐大帝!

  孟一边感叹,一边思索该如何安排这批犯官,让他们能够在大宁发光发热。殊不知,一封弹劾他的奏疏,已经通政使司封存,送入皇宫。

  弹劾他的不是别人,正是自朱棣登基以来,将无数官员拉下马的都察院左都御史,陈瑛!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kami9.cc。卡米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kami9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