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二九章 大宋科举_三国之宋人崛起
卡米小说网 > 三国之宋人崛起 > 第七百二九章 大宋科举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七百二九章 大宋科举

  陆衡享受了一天的天伦之乐,第二天又要处理政务,这一个月在海上漂泊就堆积了一个月的政务!

  毕竟茫茫大海上再巨大的海船都是沧海一粟,何况船还在行驶不可能随时找到位置。

  在这一个月内不是没有大事发生,比如杜杲带重兵围了宛城,朱桓带兵往上庸挺近还是让曹操分出了一支军队拦截。

  但是这都不是大事,重大的事情有三件,第一是大宋朝堂第一次科举开启!需要作为帝王的陆衡出题!

  后世人包括陆衡都认为推行科举制度会阻碍重重,其实真的到了东汉这个时代才发现不是,这个时代其实有类似科举制的行为。

  先说下科举制和推举制的本质区别,推举制度不是说不考核,所有的地方举荐的茂才、孝廉到了中央还是要考核评定后任免官员。

  而科举制则是把地方推荐的权利给取消,统一由当地考试代替也就是掐断了推荐的渠道。

  单从制度来说没有高下只是结合现实情况会出现各种问题,因为一个朝堂总体官职数量就在那一个萝卜一个坑,想要当官就要有空缺才能后补,而地方举荐的人才基本就把这些后补空缺给全部占满,这就出现了垄断。

  为了解决这个垄断的行为汉朝各个皇帝不是没有想过办法,太学就孕育而生!

  太学就是没有举荐的人才,可以进入太学后从而达到入朝为官的目的,而太学学生那么多如何来考察人才?考试制度就孕育而生!

  在西汉就有太学考试制度而且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发起,被叫做‘岁试’一年一次到了东汉改为两年一次。

  ‘岁试’分为几种考试方式,有‘射策’、‘策试’、‘口试’,成绩优良者能够成为官员后补,成绩不合格者连留在太学的资格都没有。

  所以在陆衡这里做了一个变化,没有把当地举荐的人才给拒之门外,而是与太学生(皇家学院)考试一样放在了一起作为考核,甚至举荐的人才和当地官员政绩有所挂钩,这个前文已经介绍不再赘述。

  仅仅是考试制度阻力其实不大,真受到阻力却是地方选拔人才,也就是除了当地举荐茂才和孝廉外,还有就是地方的乡试、州试也就是当地的‘皇家学院’组织的考试选拔的人才会和茂才、孝廉一起参加会考。

  这很好理解基数变大后概率也就变低,这就是阻力的根本原因,所以在设定之初陆衡做了一个妥协就是茂才、孝廉可以跳过乡试、州试,可以直接参加会考。

  以目前来说士族阶级还是觉得如此政策虽然有变化,其实和原先太学生竞争的制度区别不是太大也没有产生动荡。

  可以说仅仅是考试制度是根本无法解决人才输出垄断问题,只有解决知识垄断才是根本解决人才垄断的问题。

  这就需要时间来慢慢累积很可能不是一代人、两代人能够完成的,要知道这个时代所有导师都是士族,而大部分的士族是以家族为单位那怕是寒门!突破这点才是根本!

  这次科考是大宋第一次科考,分为文、武、医、杂四科!

  其中文、武非常好理解,文科就是内政、经学等等筛选内政人才,武科则是有策论和武举两种自然分别是谋士和猛将,可以相互报考分开公布成绩选材录用。

  医科分医、兽二科,随着陆衡越来越重视医疗,包括华佗、陈自明、郭凡、安道全、张机、钱乙等神医的名声越来越大,众人也越来越重视杏林中人,这一刻自然孕育而生。

  最后的杂则是非常的复杂包括有道学、佛学、工匠、铁匠等等许多科技生产业,自然有对应的考官。

  陆衡查看最终有会试资格的考生超过几百人,教育部还附上了名单陆衡查看了下还有不少的熟悉名字。

  比如文科中有卢毓(卢植的儿子)、丁仪、温恢、赵累、杨修、陈尧叟、王珪、王佐、滕子京、蔡京等人

  武科也看到有史文恭、郭逵、萧嘉穗、徐宁、王进、王珪、李继隆、马全义、王审琦、唐斌、崔埜、乜恭、宣赞、郝思文、郭盛、吕方、石宝等等。

  这群人构成都很复杂文科有本地人才,也有自己召唤带出来的人物比如陈尧叟竟然被爆了出来,而武科大部分都是被召唤匹配出来的人物。

  陆衡记录清楚自己主动召唤到刘韐为止一共51人,除去宿敌不算包括有四大寇宋江、方腊、王庆、田虎,还有杨幺、刘豫、赵匡胤,所知有六个势力,也就是将近有306人被平衡了出来,这个比例来说大宋所获得的人才还是远远低于这个数字。

  抛开这些召唤出身人物外,陆衡还是有重视的人物比如自己召唤的史文恭、郭逵就是计划重要的一环,还有如萧嘉穗、李继隆、马全义、王审琦、石宝就是绝对注意的人物。

  还有王进这个名字太过普通,不知道是不是水浒开场那个被高俅迫害因缘际会史进的师父,对比这些人宣赞、郝思文、郭盛、吕方可能就属于次等或者三等。

  不过陆衡还注意了两个名字,其中一个就是杨修!

  此人可是弘农杨氏杨彪的儿子,按理应该是在曹操治下为官才对,为什么会出现在寿春?

  相对此人是曹操的探子,陆衡更相信是杨彪派他儿子过来,看来弘农杨家已经做出了抉择,派出杨修就是一个信号。

  弘农杨家,同为东汉四世三公的顶级世家,相对杨修其父亲杨彪的政治眼光远比杨修要强的多。

  说杨彪善于明哲保身也好,政治智慧也罢,此人是唯一一个存活到三国中期的东汉高官。

  甚至历史上让儿子杨修投身曹二代不可为不高明,如果杨修能够顺利过度到曹二代上台,那弘农杨氏很可能顺利就过度到曹魏高层。

  可惜杨修自视甚高尽耍小聪明不断地在刷存在感,曹操杀杨修小部分是此人看透了曹操想法,也未必没有敲打弘农杨氏的意思。

  但是偏偏杀子之仇,杨彪都忍了下来,这才是此人最可怕的地方!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kami9.cc。卡米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kami9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